沿著福銀高速一路疾馳,自武漢繞城高速駛上陽邏大橋,15分鐘后便抵達二期集裝箱碼頭。
集卡車穿梭不息,龍門吊長臂舞動,集裝箱堆放整齊。每天,貨物由四面八方匯聚于此,從這里漂洋過海或分運內(nèi)地。
“船頭擺正!”碼頭上,武漢港集裝箱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明浩手持對講機與船長通話,指揮著從上海洋山港駛來的“漢海5號”輪靠泊。這是一艘江海直達的新型船,可裝載1140個標準箱,比普通集裝箱船翻了一番。
“漢海5號”船東、武漢新港長海國際集裝箱航運有限公司總經(jīng)理楊敏算了一筆賬:相比現(xiàn)行600標箱的主力船型,“漢海5號”輪單箱成本降低了30%左右,每年可為貨主節(jié)約物流運輸成本上百萬元。
2017年,長江干線武漢至安慶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開始實施。“這相當于在武漢到上海之間開辟了一條‘水上高鐵’。”武漢新港工委書記、管委會主任張林說。
當年,武漢新港管委會牽頭推動船舶大型化,建設(shè)漢申線(武漢—上海洋山)1140集裝箱示范船。目前,5艘“漢海”系列集裝箱船相繼投入運營,長江中游與長三角地區(qū)能更好地“牽手”,在港航物流與貿(mào)易方面深化合作。
臨近中午,回到辦公室的劉明浩匆匆吃了幾口飯,坐在電腦前開始協(xié)調(diào)集卡車轉(zhuǎn)運。
劉明浩所在的中央控制室,是貨物集散中樞。入行20多年,他經(jīng)歷了從手工“排班”到系統(tǒng)“派活”的轉(zhuǎn)變,見證了港口運行效率提升。
“從前,碼頭才是我的辦公室。”劉明浩笑著說,“站在纜樁旁指揮貨船靠泊、裝卸,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,得隨身攜帶一杯胖大海。”現(xiàn)在,有了智能系統(tǒng),在中控室就能完成大多數(shù)調(diào)度工作,每天上碼頭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。
中控室顯示屏上,大到船停靠哪個泊位,小到每個集裝箱由哪輛集卡車裝載、放到堆場哪個位置,全部一目了然。“漢海5號”輪這樣的大型船,一天便可完成裝船起運,到港貨物當天就能轉(zhuǎn)運至倉庫。
今年1月,陽邏港在長江中上游港口率先實現(xiàn)5G信號全覆蓋。借助5G技術(shù),未來集裝箱可通過無人駕駛車轉(zhuǎn)運,定位精確到厘米級。
“像這樣的龍門吊,今后可以實現(xiàn)遠程操作,每個駕駛員操作3至4臺,效率大大提高。”劉明浩指了指不遠處。不過,工作方式變了,他卻更忙了。上個月,船舶集中到達,碼頭搶工,每天調(diào)度裝卸3500多個集裝箱。
“往年2至5月是集裝箱運輸?shù)牡荆衲辏究刹弧!?武漢港集裝箱有限公司營運操作部經(jīng)理余立麒介紹,從3月開始,陽邏港區(qū)二期碼頭4條作業(yè)線24小時滿負荷運轉(zhuǎn)。
今年1至4月,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達88.43萬標箱,比2020年同期增長177.41%,比2019年同期增長62.91%。
(轉(zhuǎn)載自中國港口網(wǎng))